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利用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贷款偿债准备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01 00:08:13  浏览:9793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利用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贷款偿债准备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利用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贷款偿债准备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鄂政办发〔2006〕9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湖北省利用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贷款偿债准备金管理办法》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六年二月二十八日

湖北省利用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贷款

偿债准备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实施湖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的《促进中部崛起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确保借(用)款主体严格履行还款责任,及时足额偿还本息,维护政府信誉,依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利用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贷款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鄂政办发〔2005〕89号)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偿债准备金是指各用款主体及其相关市、县人民政府或省直主管部门为确保偿还利用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贷款本息而建立的专项储备资金。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通过省综合融资平台借用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贷款的各借(用)款责任主体。

第二章偿债准备金的筹集与建立

第四条偿债准备金首先应由各用款主体自借款的当年起负责筹集和建立。相关市、县人民政府应责成同级财政部门督促用款主体制定偿债准备金筹集、使用和管理的具体办法及措施。当用款主体不能按规定及时足额建立偿债准备金时,由为其提供“偿还贷款承诺保证函”的相关市、县人民政府或省直主管部门负责建立。

第五条为了促进出具“偿还贷款承诺保证函”的相关市、县人民政府或省直主管部门履行其偿还贷款的承诺义务,在还款当年,省财政根据其偿债准备金的到位情况、信用程度等因素,在制订对相关市、县资金调度计划时作出必要的安排;对省直主管部门,省财政相应调减其支出计划。

第六条市、县用款主体或相关市、县人民政府建立的偿债准备金,存入由市、县财政部门确定并经省开发性金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意在该市、县有关银行开设的专户;省直用款主体及其主管部门建立的偿债准备金,存入由相关融资平台确定并经省开发性金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意在有关银行开设的专户。

第七条偿债准备金的来源有:

(一)用款主体筹集的资金;

(二)为用款主体提供“偿还贷款承诺保证函”的相关市、县人民政府或省直主管部门在编制年度预算时安排的财政资金,或筹集的其他相关资金;

(三)偿债准备金的利息收入;

(四)其他来源。

第八条偿债准备金的规模:宽限期以内,以其每年应偿还的利息额为标准;自宽限期的最后一年起,以每年应还贷款本息为标准,确定偿债准备金的合理额度。

第三章偿债准备金的使用和清算

第九条偿债准备金专项用于用款主体不能及时足额偿还到期贷款本息时,代为偿还到期贷款本息。偿债准备金专户资金只进不出,出只能用于偿还到期贷款本息。

第十条偿债准备金用于偿还到期贷款本息后,相关责任主体应按规定程序于当年11月10日前及时足额归垫偿债准备金,确保偿债准备金专户保持规定的额度。偿债准备金的归垫由同级人民政府及其财政部门和相关融资平台负责督促落实。

第十一条用款主体及相关市、县人民政府或省直主管部门偿还完所有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贷款本息后,相关市、县财政部门或省相关融资平台应一次性清算并全额退还其偿债准备金专户余额。

第四章偿债准备金的监督

第十二条偿债准备金必须专款专用、专账核算,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挪作他用。

第十三条省开发性金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偿债准备金的建立进行指导,各级财政和审计部门负责偿债准备金的监督。各责任主体应自觉接受财政、审计的监督,确保偿债准备金合理建立、有效使用、安全运行。

第五章附则

第十四条各借(用)款主体及相关市、县人民政府或省直主管部门可结合实际,制订实施细则,并报省财政厅和省开发性金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第十五条通过省科技融资平台借用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贷款的各借(用)款责任主体建立偿债准备金比照本办法执行。

交通融资平台、能源融资平台的偿债准备金管理办法由其参照本办法另行制定;武汉市融资平台利用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贷款偿债准备金,由武汉市政府制定相关办法。上述办法报省开发性金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第十六条本办法由省财政厅商省开发性金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陕西省经济技术开发区劳动管理规定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


陕西省经济技术开发区劳动管理规定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

第一条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陕西省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经国务院或者省人民政府批准,在本省设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称开发区)内的劳动管理,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用人单位有权聘用、录用、辞退员工。
第四条 用人单位录用的员工,实行劳动合同制。合同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生产或工作任务;
(二)试用期和合同期限;
(三)劳动报酬和保险福利待遇;
(四)劳动保护和劳动纪律;
(五)奖惩及解除合同的条件;
(六)违反合同应承担的责任;
(七)双方认为需要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五条 劳动合同必须采用书面形式,由用人单位同员工本人签订,劳动合同一经签订即具有法律效力。劳动合同经过鉴证的,自鉴证之日起生效。
用人单位与员工签订的劳动合同,必须报劳动管理部门备案。
第六条 用人单位录用员工,应明确录用条件,试用期为三至六个月。
第七条 录用的员工,应年满十六周岁,但不得录用未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在校学生及国家政策规定的其他不得录用的人员。
第八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用人单位可以解除与员工的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发现员工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员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超过规定的医疗期限后,仍不能从事合同规定工作的;
(三)用人单位因生产经营条件发生变化而富余的员工,其劳动合同对此有相应规定的;
(四)员工不履行劳动合同或者严重违反本单位规章制度的;
(五)用人单位经过申请批准歇业或者停业的;
(六)用人单位依法宣告破产的。
第九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员工可以解除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合同:
(一)经有关部门确认,用人单位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不符合我国法律、法规规定,危害员工身心健康的;
(二)用人单位不能按照劳动合同支付劳动报酬的;
(三)员工有升学、服兵役等特殊情况的;
(四)用人单位不履行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使员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
第十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用人单位不得解除与员工的劳动合同:
(一)员工因公负伤、职业病进行治疗和疗养期间以及医疗终结部分或者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
(二)女职工在孕期、哺乳期和产假期间的。
第十一条 员工被劳动教养或者判刑,劳动合同自行解除。
第十二条 用人单位或员工任何一方解除劳动合同,应提前一个月通知对方,并报劳动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三条 用人单位对解除劳动合同的员工,应根据其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本人一个月实得工资的生活补助费。六个月以上的按一年计算。
对合同期满不再续订劳动合同的员工,应发给相当于本人一至三个月实得工资(按解除劳动合同前三个月平均实得工资计算)的生活补助费。
用人单位对由于本规定第九条第(三)项原因解除劳动合同的员工,除发给生活补助费外,还应加发相当于本人三至六个月实得工资(按解除劳动合同前三个月平均实得工资计算)的补偿金。
第十四条 对违反规章制度的员工,用人单位可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处分。对员工进行处分时,应征求本单位工会组织的意见,听取被处分员工本人的申辩。
用人单位开除员工,应报劳动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五条 国有企业员工工资总额按照劳动部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外商投资企业的工资水平,按照不低于本地区同行业国有企业职工平均实际收入120%的原则,由用人单位自主决定。

第十六条 员工工资标准,工资形式以及奖励、津贴等福利待遇,由用人单位确定。
第十七条 用人单位按国家和本省的有关规定实行社会保险。
用人单位及员工应按有关规定向养老、待业保险机构缴纳养老保险金和待业保险金。员工退休养老保险金,按员工实得工资的15-20%提取;员工待业保险金,按员工实得工资的1-2%提取。
员工退休和待业期间,由养老、待业保险机构按照有关规定支付退休养老金或待业救济金。
第十八条 用人单位歇业或者停业时,应对因工负伤或患职业病医疗终结的员工妥善安置。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由当地劳动部门介绍安置,用人单位应根据员工本人伤残程度,按照规定的标准将伤残补偿费一次支付给安置单位;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可提前办
理退休手续,退休费由用人单位一次结清,全额转交养老保险机构,并由养老保险机构按月支付给本人。
第十九条 员工的工作时间,每周不得多于六个工作日,每个工作日不得多于八小时。需要加班的,应发给加班费,每人每周加班累计超过十二小时的,必须征得工会同意。
员工享受国家规定的法定节假日、休假制度。
第二十条 用人单位应执行国家和本省有关劳动保护的规定,保证员工在安全、卫生的条件下工作。
用人单位应按国家和本省有关保护女职工权益的规定,对女员工实行特殊的劳动保护和保健。
用人单位违反国家和本省劳动保护规定,使员工身心健康受到损害的,由劳动管理部门依法处理。
第二十一条 用人单位与员工发生劳动争议,按劳动争议处理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对外商投资企业的规定,适用于外国企业在开发区的常驻代表机构和香港、澳门、台湾的投资者或者华侨在开发区投资举办的企业、常驻代表机构。
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994年1月10日

赣州市外地驻市机构管理办法

江西省赣州市人民政府


赣州市外地驻市机构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做好外地驻赣州办事机构的协调和服务工作,促进赣州与外地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联系和合作,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外地驻市机构,是指外省、市、自治区的本省个地(市)、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部队等在赣州城区设立的办事处、联络处等办事机构。
  第三条 赣州市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合作办)代表市人民政府负责对外地驻市机构的协调和服务工作。
  第四条 外地驻市机构设立报批程序
(一)地(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的部门、厅级以上事业单位、大型企业可在本市设立办事处,持单位公函及有关附件,由市合作办实行代办申请有关手续。
  (二)县级人民政府、地(市)级人民政府的部门、处级事业单位、中型企业可在全市设立联络处,持单位公函及有关附件,向市合作办申请。
  (三)其他企事业单位可在本市设立联络站,持单位公函,及有关附件向市合作办申请。
  (四)外地驻市机构要在本市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须在工商行政管理局办理注册登记。
  第五条 户口 管理。凡经批准设立的驻市机构,按照常住赣州市户口管理办法,凭《赣州市外地驻市办事机构登记许可证》向市公安机关申报办理入户手续。
  第六条 外地驻市机构需要在赣州建设工作、生活等用房的,凭《赣州市外地驻市办事机构登记许可证》到市有关部门办理手续。驻市机构撤消或转移,应当按本市有关规定办理土地和房产转证手续。
  第七条 驻市机构中已取得本市常住户口暂住证的人员子女入托、入学,享受赣州市内联企业相关人员的优惠待遇。
  第八条 每年一季度外地驻市机构必须持《赣州市外地驻市办事机构登记许可证》到市合作办办理年审手续,加盖年检审核章,过期未办理年审手续的为无效证件。
  第九条 外地驻市机构如需注销,应当书面报告原批准部门,并办理注销手续,同时缴回公章、登记许可证等。
  第十条 外地驻市机构应当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市政府的有关规定,接受执法部门的管理和监督。
  第十一条 为加强外地驻市机构与本市政府有关部门进行政务、经济、贸易、文教、科技、新闻、人才交流等方面的联络协作工作,市合作办将根据需要不定期召集有关部门与各外地驻市机构举行有关信息交流座谈会。
  第十二条 市合作办应当积极地为外地驻市机构搞好法律、办证、信息、咨询、生活等协调、服务工作,切实帮助外地驻市机构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维护外地驻市机构的合法权益。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赣州市人民政府

二00一年一月二十日